文章

使徒行传(5)

六个部分系列之第五篇)

《使徒行传》在开篇即总结了路加“前书”中的内容“论到耶稣开头一切所行所教训的”直到被接上升的日子为止(徒1:1)。首先这些词汇暗示了,《使徒行传》将会继续记录耶稣的作为,即祂已坐在天国的宝座,透过圣灵继续祂在地上的工作,使祂的子民在圣灵里重生,并且赐给他们力量,差遣他们为祂在地上的使者。其次,也暗示耶稣在地上的二重职分,在祂升天掌权之后仍然在地上继续。《使徒行传》中我们将读到耶稣的圣言和祂的作为。基督“在神和众百姓面前,说话行事都有大能”(路24:19),祂在地上受辱,如今已升天得尊荣,仍以这二重职分行使大能。

《使徒行传》特别强调了耶稣的教导,因为这卷书很大的篇幅都是记录在耶路撒冷、犹太、撒玛利亚及更广阔的地区,福音是怎样被宣扬的。尽管升天的主的话语是借着使徒们传扬开的,然而伴随他们的作为和众人的确认,却真实地彰显了主的能力和怜悯。耶稣在地上的事工,以及祂施行的异能和怜悯,都展现给众人关于天国的好消息,这也更加证实了祂就是那位所应许的君王弥赛亚。正如彼得在五旬节那天向人们所传讲的:“以色列人哪,请听我的话: 神藉着拿撒勒人耶稣在你们中间施行异能、奇事、神迹,将祂证明出来,这是你们自己知道的。”(徒2:22)

在《使徒行传》中,升天的基督借祂的使徒在地上所行的神迹、奇事,更加证实了祂差遣他们作祂的代言人:“众人都惧怕。使徒又行了许多奇事神迹”(徒2:43)。“使徒大有能力,见证主耶稣复活;众人也都蒙大恩”(徒4:33)。保罗在重申他的使徒资格时总结神迹奇事的目的,是确认上帝的代言人:“我在你们中间,用百般的忍耐,藉着神迹、奇事、异能显出使徒的凭据来”(林后12:12)。

除了证明上帝对福音使者的差遣,耶稣在受难复活之前所行的神迹奇事也传达了另外一个信息:这些都表明这位君王对祂的受难和罪人的怜悯。(1)正是这样的怜悯,主耶稣使寡妇的独生子从死里复活,并把他交给他伤心的母亲(路7:13-15)。怜悯的主为众人提供食物,免得他们因饥饿而昏倒(可8:2)。祂医治病人,释放被鬼附的人(路4:40-41)。祂在安息日医治和释放受苦的人们(路6:6-11;13:10-17),表明上帝设立安息日旨在复兴生命(见可2:27-28)。

耶稣教导门徒关于上帝丰盛的怜悯,因为至高者“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恶的”(路6:32-36)。父神的爱子基督的神迹奇事正是如此,不仅超出祂的跟随者的圈子,更是超越以色列约民的疆界。这位令人惊奇的弥赛亚在地上传道时,不止一次向被忽略的“局外人”彰显上帝国度的能力,把他们从痛苦和悲伤中释放出来,从以下的几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来。

(1)一位生于叙利亚长于希腊文化的绝望的母亲,她的女儿被鬼附得甚苦,尽管她过去是外邦人,但是她坚持不懈地乞求这位犹太的弥赛亚救她的女儿脱离鬼的折磨。虽然耶稣奉差遣(正如祂自己所讲)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这位外邦的妇人知道耶稣能够而且愿意摆设怜悯和能力的宴席,使“儿女们”能够吃饱,并且他们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也能够大大满足她女儿的需要(太15:21-28)。

(2)罗马的一个百夫长凭着比在以色列的人更大的信心,他的仆人因着基督的话得了医治(路7:1-10)。

(3)在外邦格拉森人的地方,有一个被鬼附的人迎面向耶稣而来,他不是因着信心被耶稣所吸引,而是被折磨他心灵的黑暗的灵所驱使。开始并没有丝毫的信心。像他这样被魔鬼辖制的灵,怎么会有信心呢?然而耶稣使他得了释放并因着恩典接纳他到上帝的国度(路8:26-39)。

(4)耶稣在经过撒玛利亚和加利利的边界时,洁净了十个麻风病人,从两个显著的方式彰显出上帝丰盛的恩典(路17:11-19)。首先,这十个人中只有一个回来颂赞上帝,感谢耶稣。圣子显出了祂的父上帝的心意,怜悯医治也临到那些忘恩的人身上。其次,回来感谢耶稣的是一个撒玛利亚人,是个“外族人”,正如耶稣所呼召他的:弥赛亚的怜悯已经超越了上帝圣约社群的疆界。

耶稣教导关于天国的怜悯,正如祂所行的。一位熟悉律法的文士为了使第二大的诫命“你要爱人如己”(利19:18)相对容易做到,试图用一种方式来定义“邻舍”,以限制他作为邻舍的义务。耶稣却提出更高的要求,甚至与此相反。文士应该已经预料到了这一点。同样一章中关于爱人如己之诫命还作了如下的叙述:“和你们同居的外人,你们要看他如本地人一样,并要爱他如己,因为你们在埃及地也作过寄居的”(利19:34; 申10:18-19)。因此耶稣讲述遇强盗的受害者和三个可以帮助他的人:祭司,利未人和撒玛利亚人(路10:25-37)。耶稣比喻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以他的社会圈子来定义的,有一个除外。祭司和利未人是犹太教中的尊贵精英阶层,而撒玛利亚人却是受鄙弃的人群。然而,这个受害者属于哪一个社会阶层呢?他又是谁的邻舍呢?(耶稣并没有说这是一个犹太人,然而听众们有可能假设他是)。耶稣在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彰显上帝的怜悯重点不是在如何界定义务而是在其机会的广度“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路10:36)。(2)这是上帝和弥赛亚所教导的行事方式:走向有需要的人,而不是避开他们,对所有人都是这样,向痛苦中的人施行拯救和帮助他们恢复。国度的怜悯打破了疆界,拥抱那些外人,并接纳他们,医治受伤的,释放被囚的,使人死而复生。

在《使徒行传》中,我们看到耶稣被提升天之后,通过教会的怜悯事工延续祂怜悯众人的作为。在圣殿的一个门口,一个生来瘸腿的人求进殿的人周济,而不是奢望可以站起来,更不敢期望从罪和死亡中得救恩了。然而,耶稣的名所赐给他的远超出他所求的:因着耶稣的名,喜乐地跳起来,并且“健壮”了(徒3:1-11,16; 4:10-11; 赛35:5-7)。这个在殿门口瘸腿的人(可推测他是犹太人)和另外一处在路司得城(明显是外邦人)两脚无力的人(14:8-18),他们得医治表明弥赛亚的怜悯恢复众人,不仅在古时的圣约社群,也临到外邦人。

在耶路撒冷,有人将他们的病人抬到街上,指望彼得的影儿照在他们身上(5:15)。在异教盛行的以弗所,有人从保罗身上拿手巾或围裙,期望使徒的能力可以医治疾病,赶出恶鬼(19:11-12)。不管他们这样做的动机是混杂了多少迷信或者小信,上帝丰盛的怜悯赐给犹太人以及外邦人:“还有许多人带着病人和被污鬼缠磨的,从耶路撒冷四围的城邑来,全都得了医治”(5:16),“他们的病就退了,恶鬼也出去了”(19:12)。(3)

比起使徒们所行的这些肉眼可见神迹奇事,看不出来明显变化的是,那些因着平信徒对钱财和对邻舍的看法改变而开始结出圣灵的果子。因着受难并复活的基督和在圣灵里的新生命而白白赐下的饶恕的恩赐,激励信徒怀着喜乐的心慷慨地对待邻舍:“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徒2:45)。这并不是强制的集体主义(5:4),门徒彼此之间慷慨相助之情流露,付出切实甚至高昂的代价,却正反映了他们被上帝的怜悯所感化的心。富裕的会友把存留的财物保障、田产房屋都卖了,把所卖的价银拿来,照各人所需的,分给上帝家中的弟兄姐妹(4:34-35)。

门徒增多,供给众多寡妇饭食的挑战日益增加,到一个地步他们不得不在使徒之外选出另选一批领袖来管理这事,因为使徒要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6:1-7)。(4)基督徒不断在上帝家里的彼此相顾,有时甚至超出地域和文化的界限。当安提阿的外邦教会得知将有大饥荒,“内中有一位,名叫亚迦布,站起来,藉着圣灵指明天下将有大饥荒。(这事到革老丢年间果然有了。)于是门徒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钱,送去供给住在犹太的弟兄”(11:28-29)。后来,保罗从外邦教会带着捐项帮补耶路撒冷信徒的需求,(5)他向以弗所教会的长老告别的时候,以他自己慷慨的爱心提醒他们:“我凡事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知道应当这样劳苦,扶助软弱的人,又当记念主耶稣的话,说:‘施比受更为有福’”(徒20:35)。

在使徒行传第六章中,虽然教会里“说希腊话”的寡妇的需求是在怜悯事工中按立执事的特别原因,但此处超越了这个目的,记载这个具体的历史细节,是为了防止教会忽略(译注:“忽略”一词并非原文既有,而是译者为使译文更通顺所补充的)对那些(还)不属于君王社群之人的怜悯事工的发生,如孤儿,穷人或者相当于古以色列“寄居者”受苦的邻舍。

摩西律法以及耶稣的榜样和教导都是呼召上帝的子民回应祂的恩典,以个人或团体的形式去传福音,以实际行动来彰显君王恢复(restorative)的怜悯,同时也传讲上帝话语来宣扬祂救赎的恩典。耶稣的门徒以昂贵的代价和关怀爱邻舍,但并不局限在熟悉的“邻舍范围”。如大比大,她广行善事,多施周济,受到约帕人的爱戴(9:36),但是路加似乎并没有过度关注她是否仅仅提供衣物给跟随耶稣的寡妇。实际上,当她复活的时候,彼得将她交给“众圣徒和寡妇”(9:41)。留给我们去思考的是,究竟“寡妇”是不是隶属于“众圣徒”的一小群人,还是代表那些受了大比大恩惠的一大部分人呢?难道不是王的怜悯彰显在她作为裁缝的平凡服侍中,不是借着令人惊叹的死而复活,彼得将她活活地交给教会和那些她供给衣物的寡妇吗?

路加对早期教会国度怜悯事工中这些事例的描述,说明了保罗对加拉太各教会所表达的恩典的广度和关注的重点:“我们行善,不可丧志;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加6:9)。保罗在这节经文首要的和全面的教导是“向每一个人行善”,因为上帝会给我们所需的力量和机会在行动上来彰显祂的怜悯。在这样的呼召下,我们最优先要以怜悯的心满足国度中信徒的需求,即信仰之家(household of faith),无论是在会众当中还是在城市里,甚至全球那些因耶稣受苦的弟兄姊妹。

保持使徒教导的平衡并非易事。耶稣看顾祂的门徒以及以色列的约民社群,然而祂也将父的怜悯扩展到这些人之外,甚至有时也包括那些忘恩负义的人。早期教会由于帮助那些无助的会众而成为与众不同的社群,他们如此效法,因此“内中也没有一个缺乏的”(徒4:34),这是上帝赐福祂的子民的记号(申15:4-5)。与此同时,他们的主有丰盛怜悯,我们从使徒医治那些没有信心或带着虚假的信心(但是他们从前却是上帝的国度的子民)的人就可以看出来,他们所得的远远超出他们所寻求的。我们会发现,有智慧地以怜悯服侍教会外或者因基督受苦的弟兄姊妹往往是困难重重又很微妙的平衡,有时甚至会一团糟且令人沮丧。然而在《使徒行传》中耶稣的话语和行为呼召祂的教会来彰显祂丰富的怜悯和专注(focus)的救赎之爱。

尾注:

  1. 绝大多数基督的神迹奇事,无论是祂在地上时亲自所行的,还是通过使徒所行怜悯、拯救和医治,都为那些因罪而来的苦难和忧伤带来安慰,并且让人们有限地预览在历史完结时咒诅的终极逆转( ultimate reversal,咒诅变为祝福)。在有些情况下,耶稣所行的神迹带来的是审判而不是祝福。耶稣咒诅靠近耶路撒冷的无花果树就是先知性地预言耶路撒冷的领袖和居民都即将被摧毁,因为他们否认他们的弥赛亚以及祂的救赎之工(可11:12-14,20-21;路13:6-9)。在使徒教会,亚拿尼亚和撒非喇由于欺哄全知全能且神圣同在的圣灵,正如约书亚时期的亚干一样,被击打致死(徒5:1-11;书7:10-26)。扫罗和以吕马暂时失明,表明他们属灵的眼睛瞎了(徒9:8;13:11;申28:29;赛42:16-20)。
  2. 埃德蒙·克魯尼(Edmund Clowney)对耶稣所提出的问题的注解是:“这样的爱 [效法天父‘对罪人和不配的仇敌的恩典之爱(太5:44-48)’]不是问最低限度要求必须做什么,而是在做并没有被要求的善事时欢喜快乐。撒玛利亚人的怜悯之心并没有问‘谁是我的邻舍?’而是表现出对邻舍无偿的爱,彰显出上帝怜悯的爱(路10:24-37)。我们要有怜悯之心,因为我们在天上的父是怜悯人的上帝。”埃德蒙·克魯尼The ChurchContours of Christian Theology)(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1995)p161
  3. 后来,上帝通过保罗向好客的马耳他居民施怜悯,他们体贴照顾船难的幸存者。主回应保罗的祷告,治愈了岛上“岛长”的父亲,于是,“岛上其余的病人也来,得了医治”(徒28:8-9)。
  4. 大众拣选了司提反,腓利和其他五位同工“管理”饭食。这里用的动词(diakoneo)与英语中执事(deacon)属于同一词源。名词形式(diakonoi)则出现在其他地方,指明这个职分是为了辅助监督/长老的教导和管理。(腓1:1; 提前3)。有的神学家认为使徒行传第六章所述的执事职分现在仍存在,然而这七人或许只是填补怜悯事工的特殊、过渡的工作,期待日后继续在监督/长老的常任职分上与使徒的传福音,管理事工类似的职分(并没有新启示的恩赐和确定的神迹奇事)。司提反殉道之后,门徒分散到各处(我们假设也包括这七人),后来安提阿教会将捐项托长老(并非执事)供给给耶路撒冷的弟兄(11:30)。总之,使徒行传第六章表明了讲道的职分和服侍的职分之间的不同(参彼前4:10-11)。
  5. 虽然路加并未明确提到这个捐项,但他列出与保罗同行的外邦教会的代表(徒20:4)。保罗在信中提到外邦教会给犹太教会的捐献(林前16:1-4;林后8-9;罗15:25-32)。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