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使徒行传2:天国的尺度

六个部分系列之第二篇)

马太福音第28章记载的大使命以及路加在他所著的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中记载的关于耶稣复活后的教导,预示着在高高在上的弥赛亚的权杖下,上帝的统治将在全球扩张。在马太福音的叙述中,耶稣宣称:“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了我”(马太福音28:18),他将自己确定为“一位像人子的”,但以理预言,他将成为万古之君,得了“权柄、荣耀和国度,使各方、各国、各族的人都侍奉他”(但7:13-14)。耶稣的普世权柄是他给门徒的大使命——“使万民作他的门徒”(马太福音28:19)的保证。

同样,在路加福音中,复活的主向衪的跟随者表明,摩西的律法、先知书和诗篇不仅预言了衪的受难和复活,还预言了“要奉他的名传悔改、赦罪的道,从耶路撒冷起直传到万邦。(路加福音24:47)。通过基督的受死和复活,上帝救赎的国度终于在历史上揭开了序幕,将在地理上和人口上扩张,直到他从天上荣耀地归来。

在使徒行传的开篇,弥赛亚国度在地理和人口上的扩张用他知名的话语来表达:“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使徒行传1:8)。当我们从三个背景来看,这个预言的意义就变得很清楚了。1)门徒问从坟墓里复活后的耶稣,现在是否会“复兴以色列国”(使徒行传1:6);2)耶稣在回答他们的问题时暗指《以赛亚书》49章的仆人之歌;3)使徒和教会见证使命的展开历史,记叙在《使徒行传》接下来的二十七章半的篇幅中。

”你会在这个时候复兴以色列国吗?”

四十天前,耶稣被处决粉碎了他的追随者的希望,即“他是那位将赎回以色列的人”(路加福音24:21)。在他们的心目中,“赎回”一词带有从异教势力的压迫中获得军事和政治解放的意味,正如年迈的祭司撒迦利亚在三十多年前所预料的那样。“主——以色列的神是应当称颂的!因他眷顾他的百姓,为他们施行救赎……叫我们既从仇敌手中被救出来,就可以终身在他面前,坦然无惧的用圣洁、公义事奉他。”(路加福音1:68,74-75)。

几个世纪以来,以色列一直被一系列的古代近东和地中海的超级大国所统治、破坏和扰乱。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叙利亚,以及现在的罗马。难怪涌入耶路撒冷守逾越节的朝圣人群赞美耶稣是新的大卫,“奉主名来的王”(路加福音19:38,呼应诗篇118:26,又呼应撒母耳记上17:45)。就像古代的大卫打败了非利士人的勇士歌利亚一样,现在——他们认为——这位在行为和言语上都如此大能的大卫之子将带领他的子民再次出埃及,驱逐占领主土地的异教徒军队。一个公义与和平的新政权将迎来黎明!但在一周结束之前,他们的领袖已经鼓动善变的群众反对他们的王,和他们的“和散那!”(“拯救我们!”)变成了“钉十字架!”。(路加福音23:21)。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意味着政治和军事解放的梦想的消亡,耶稣忠实的追随者被摧毁了。

然而,他从死里复活,在那些看见复活的弥赛亚的人心里,使死了的梦又活了过来。自然,他们问他:“主阿,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么?”他们的希望又高涨了,甚至比棕枝主日还高;他们又梦想着上帝受压迫的民族能有一个和平和自由的新时代。但是,他们的希望还不够高,他们的梦想还不够大胆,他们对国度的远景还不够广阔! 耶稣的回答表明,他们目前的的眼光太低了。

“救赎直到地极”

耶稣首先斥责他们对只属于上帝的秘密的无休止的好奇。“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使徒行传1:7;对比《马太福音》24:36;在希腊文中,“不是你们的”在句子中被提前,以示强调)。然后,他通过暗指他以前经常引用的丰富的旧约预言应许,延伸了他们对他的国度参数的心理图景。以赛亚对忠心的、受苦的、荣耀的主的仆人的描述。

通过以赛亚,上帝介绍了一位他认为很讨人喜欢的仆人(以赛亚书42:1)。这位仆人将被他来拯救的人所轻视和虐待,在他们身上担负起神的审判,使他们得到医治(49:7;52:13-53:12)。看来,仆人“劳碌是徒然”,“尽力是虚无虚空”(49:4)。然而在那希望破灭的时刻,主却要将仆人的影响力扩大到全球范围。“现在他说:‘你做我的仆人,使雅各众支派复兴,使以色列中得保全的归回,尚为小事,我还要使你做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我的救恩,直到地极。’”(49:5-6)。

天父两次从天上说话,宣布耶稣是“我所喜悦的”(马太福音3:17,17:5)。耶稣曾宣布,作为《以赛亚书》53:12的仆人,他将“列在罪犯之中”(22:37),并“为多人”浇灌他的生命之血(马可福音14:24)。现在,他是主荣耀的仆人(徒3:13,暗指赛52:13),从死里复活。他的高举意味着上帝救赎国度的规模即将扩大,笼罩整个世界。因此,耶稣将他的朋友们的目光从以色列的边界移到了“地极”,主的仆人将把救赎带到那里。恢复迷途的以色列——拯救那些渴望以色列的安慰和“耶路撒冷的救赎”(路加福音2:25,38)的义人余民——将是这位仆人使命的一个方面。但神对他仆人的议程远比找回以色列的流浪者要宽广得多,重得多。“我要使你成为万国之光,使我的救赎能到达地极。”(希腊文七十士译本)(在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中,希伯来文goyim一词,在英文版本中通常译为“万国”,由ethn?希伯来语goyim和希腊语ethn?都是指具有独特文化身份的人群[“民族”或“族群”],而不是指具有领土边界的地缘政治国家[如现代“国家”]。虽然ethn?偶尔指的是所有的“民族”,包括以色列[出19:6],但在圣经中,ethn?更多的时候是指主之约以外的非以色列人群体——即外邦人。)

在使徒行传1:8中,耶稣呼应了以赛亚的措辞,将门徒对国度的狭隘概念与以赛亚书49:6中扩张视野的应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的光不仅要照亮愚顽的以色列人,还要照亮地极的不同族群。当基督救赎的好消息从耶路撒冷传到犹太和撒玛利亚,甚至更远的地方时,保罗和巴拿巴会在远离以色列边境的会堂里引用以赛亚书的预言。虽然他们关于耶稣的见证在他们的犹太同胞中遇到了阻力,虽然他们似乎“徒然”(以赛亚书49:4),但他们会把这个好消息带给外邦人,完成主的使命。“主也曾这样吩咐我们说:’我已经使你们作外邦人的光,叫你们把救恩带到地极’”(使徒行传13:47)。

“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使徒行传讲述了神的恩典国度在地理和人口上不断扩大的故事。在五旬节那天,当基督将神的圣灵大能浇灌在他的教会上时,结果是教会接下来几个世纪使命的神奇预演。来自不同民族和语言的人们——从东部的美索不达米亚,到北部的卡帕多西亚,到南部的埃及和利比亚,再到西部的罗马——都惊奇地喊道,耶稣的跟随者“用我们的乡谈,讲说神的大作为”(使徒行传2:8-11)。听众包括“犹太人”(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后裔)和“归依犹太教者proselytes”(外邦人归信犹太教,他们像古代的路得一样,为了侍奉以色列的神而放弃了他们的异教根基)。归依犹太教者通过割礼和其他仪式进入犹太教,发誓要顺服上帝在西奈山赐给以色列人的道德律、民事律和礼仪律。五旬节的归依犹太教者是使徒行传后面描述的国度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扩张的预演。当福音跨越了地域和种族界限时,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会在耶稣的恩典统治中所接纳——而不需要犹太教的礼仪仪式。

早期教会中的跨文化紧张关系将导致国度边界向“地极”的地理扩张(使徒行传6:1-7)。教会仍然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现在有数千人。信徒们在家中擘饼和敬拜的做法(使徒行传2:46-47)催生了许多小的聚会,有些显然是用亚兰语敬拜,而有些则用希腊语(6:1)。庞大的人数,以及语言的差异,意味着一些寡妇在日常的食物分享中被忽略了。为了解决这个危机,使徒们指示信徒们挑选七个“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的人,来管理他们对耶稣怜悯的具体表达。在这七个人中,有一个人活生生地预演了天国的广度。进犹太教的安提阿人尼哥拉(6:5)。一个在异教外邦人中出生的人,成为了教会中值得信赖的领袖。

七人中的另一个,司提反,很快就殉道了。他关于耶稣“那义者”(受苦的仆人,赛53:11;徒7:52)的见证引起了一场猛烈的迫害,使耶稣的跟随者“分散在犹太和撒玛利亚各处”(徒8:1)。于是,耶稣在使徒行传1:8中预言的第一波地理扩张开始了。随之,曾经将以色列与异教邻国隔绝开来的种族身份、文化习俗和宗教法规的人口构成的壁垒开始崩溃。

腓利,七人中的另一个,进入了撒玛利亚。撒玛利亚人的宗教融合了以色列人的虔诚和异教习俗,反映了起源于以色列北方部落和被亚述迁入该地区的外邦人的腐败(见王下16:7-41)。撒玛利亚人占据了犹太教和异教之间约定的“挪得之地”。虽然他们崇尚摩西的书,但他们拒绝接受后来记载北国堕入偶像崇拜的旧约经文。因此,犹太人通常不与撒玛利亚人共用器具(约翰福音4:9),并视他们为“外邦人”(路加福音17:18)。在犹太人的口中,“撒玛利亚人”是一个侮辱性的词语(约翰福音8:48)。然而,当腓利传讲“神国的福音和耶稣基督的名”,撒玛利亚人信了,并受了洗(使徒行传8:5-12)。上帝的圣灵降在撒玛利亚信徒身上,向使徒彼得和约翰证实了“撒玛利亚确实领受了神的道”(8:14-25)。上帝的救赎正在向外发展,跨越了地域、传统和文化的界限。

下一波的扩张规模不大,但在其所跨越的宗教距离上却具有里程碑意义。腓利被引导到耶路撒冷西南的一条旷野的路上,进入古非利士人的领土,在那里上帝安排他与一个太监,埃塞俄比亚女王的银库总管会面(使徒行传8:26-39)。由于上帝的律法把太监排除在以色列的敬拜之外((申命记23:1),虽然这位官员为了认识真神而跋涉了许多路程,本应被排除在耶路撒冷圣殿的内院之外。然而,当腓利解释以赛亚书53章和“关于耶稣的好消息”时,这个太监因着信进入神家——这是上帝应许要接待外国人和太监进入衪“为万民祷告的殿”(以赛亚书56:3-8)。当这个埃塞俄比亚人回家的时候——作为第一批到非洲的基督教传教士,腓利在沿海城镇传道,直到他到达罗马犹太省的首府凯撒利亚。

彼得跟随腓利的脚步在沿海地区传教(使徒行传9:32-43),直到被罗马的百夫长召到凯撒利亚。哥尼流和太监一样,渴望认识以色列的神(10:1-8)。他召集听众来听彼得的救赎信息。当彼得向这些有异教历史的外邦人宣讲耶稣时,圣灵表明衪已经用信心洁净了他们的心(10:44-48,11:15-17,15:7-11)。耶稣在衪的十字架上拆毁了隔开犹太人和外邦人的墙(以弗所书2:13-16),现在耶稣的灵引导教会认识到这隔阂被神圣地拆毁了。”神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使徒行传11:18)。荣耀的仆人耶稣“像光一样照着外邦人”,直到地极。

在使徒行传剩下的几章中,故事进一步展开。那些因迫害而分散的人到达了叙利亚的安提阿,罗马帝国的第三大城市(11:19-26)。起初,他们只向犹太人传福音,但很快有人也向讲希腊语的外邦人“传主耶稣”。在这个东西方交汇处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建立了一个由福音改变了的外邦人组成的聚会。

大数人扫罗,他的暴力狂热把基督徒分散到犹太和撒玛利亚,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他想抓住更多的信徒,而他自己却在刺瞎眼的荣耀中被基督抓住(9:1-19)。扫罗奉召“在外邦人、君王和以色列人面前传扬[耶稣]的名”(9:15),先在大马士革,然后在耶路撒冷,再在安提阿宣布耶稣是基督。圣灵差派保罗从安提阿出发(13:1-3)到遥远的地方——塞浦路斯,小亚细亚,马其顿和亚该亚——直到他到达罗马,帝国的首都,站在凯撒面前(27:24;28:11-31)。

生活在“地极”的我们,可能会觉得耶稣的第一批追随者以种族为中心的“隧道式视野”,如此关注以色列的政治命运,很是古怪,甚至令人反感。但我们也会陷入对近在咫尺的问题——我们的个人生活、家庭、教会、社区、宗派或国家——目光短浅的关注。我们可能无法瞥见基督国度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和荣耀的进步,通过在圣灵的大能中宣讲十字架,以及广泛拥抱上帝的恩典,将来自不同种族、民族和语言的人结合成神的新子民。我们对基督国度子民的心目中的形象有多么的多样化?我们对基督国度使命的热情有多大?

作者:丹尼斯·约翰逊(Dennise E. Johnson)
译者:Bai
英文原文: Acts 2: The Dimensions of the Kingdom – Modern Reformation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