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了吗?”——半是疑问,半是抗议,任何值得回味的家庭旅行都少不了这句哀怨。很显然,我们已经离开了原地,但又尚未到达满心憧憬的目的地。出发几个小时后,可能父母也开始跟孩子们一起疑惑:到底为什么要离开舒适的家呢?他们已看过网站介绍,也听朋友说了那儿有多棒,毫不怀疑会有绝妙体验在等待他们。
然而在离开熟悉之地、却又离终点尚远的中途,我们便开始心烦气躁。为求及时行乐,我们很容易去找“出口匝道”。哪怕是平常看不上的消遣,现在也极具吸引力。奥特莱斯、麦当劳、“世界最大线球”——只要能稍微打断一下乏味的驾行。
这个日常的家庭活动可以朴素地类比我们去往永恒之城的天路历程。我们在路途中很容易对彼此、对自己,甚至对上帝失去耐心。我们已经听见了那好消息。每周都有人为我们读那“宣传册”,每日的灵修也不断地提醒我们那“坚固的喜乐与永恒的珍宝”。旅程一切所需都已具备。我们在洗礼中得以洁净,又在圣餐中得以更新,因为在这天路的旷野中,基督已为我们摆设筵席。
然而,日常琐事会让人渐生厌烦。我们的朋友——先知和使徒——一再告诉我们目的地何在:“上帝为爱祂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 2:9)。但是,我们到了吗?
上帝以大能的作为拯救祂的百姓出埃及并在旷野供应他们的需要,尽管刚刚目睹了这一切,他们却几乎立刻就想打道回府。“没错,我们在那儿是奴隶,但至少那是家啊。那儿还有韭菜!”上帝以神迹奇事赐他们岩石出的水、吗哪和鹌鹑,但他们仍然抱怨不已。我读这些故事时很是不安,因为感觉自己就属于那种安于现状、盲目自满的人。还有一些人则公然地讥诮说:“主要降临的应许在哪里呢?因为从列祖睡了以来,万物与起初创造的时候仍是一样”(彼后 3:4)。对旅程渐觉厌倦是一件危险的事;而更危险的则是开始相信根本没有所应许的终点。”
对真信徒而言,最危险的莫过于那些“干扰”。“当然啦,耶稣是中心。但我们当下也需要这些别的东西啊。需要恩典?当然啦。但那些东西不是更有趣吗?” 保罗警告我们,不要这样轻易受干扰:
无知的加拉太人哪!耶稣基督钉十字架,已经活画在你们眼前,谁又迷惑了你们呢? 我只要问你们这一件:你们受了圣灵,是因行律法呢?是因听信福音呢? 你们既靠圣灵入门,如今还靠肉身成全吗? 你们是这样的无知吗? 你们受苦如此之多,都是徒然的吗?难道果真是徒然的吗? 那赐给你们圣灵、又在你们中间行异能的,是因你们行律法呢?是因你们听信福音呢? 正如“亚伯拉罕信上帝,这就算为他的义”。(加 3:1–6)
先受苦,然后得荣耀——这就是我们跟随耶稣脚踪凭信心走的道路。但在旅途中,会有一些不起眼的东西,甚至一些极危险的事物,成为极大的搅扰。我们离开了家的舒适,却又没有到达目的地。我们开始烦躁、争吵、抱怨。我们不再定睛基督,却被行程之外的景点所诱惑。因此,我们需要反复被提醒到达终点将会得到怎样的祝福,以及其中有多少如今已经赐给了我们。
本文将探讨圣经末世论中“已然/未然”的张力在基督徒、教会和世界中的体现。在圣经中,末世论并不仅指“末后之事”。事实上,人类在被造之初上帝对他们就有一个宏大蓝图,条件是他们要成功通过试验。但我们的始祖没能倚靠上帝的话耐心地行完路程,反而先是质疑、继而拒绝上帝的路线图。
他们被蛇那“即时满足”的广告牌所吸引,选择了最近的出口。然而,上帝并没有撤回祂所应许的荣耀,也没有伐掉生命树。相反,祂设定了一段历史,要藉着祂道成肉身的儿子——末后的亚当——带来救赎。我们的目的地不再是一个园子,而是一座城,但那棵树仍在城中央(启 22:2)。因此,整本圣经其实都是“末世论”——前方有荣耀,只要守主道。
两个世代,两次成就
和本刊大多数读者一样,我是外邦人。这在过去就意味着我会下意识地把天堂想象成一种模糊的“来世”。即当我死后,我盼望我的灵魂飞进光明的灵界,永远离开我的肉体凡身以及下面的尘世所有。也许我会变成天使并获得一双翅膀,像电影《生活多美好》里的克拉伦斯一样。可这种外邦式图景与圣经几乎无关。在圣经中,创造——哪怕是尘土——都是“甚好”。非有身体非为人。人死后,灵魂会蒙神保守,而易朽的身体则归回尘土。
但灵魂本不该与身体分离,这种“居间状态”也不会永远持续。我们将会在荣耀中复活。整个受造界——即上帝所造的这个世界——将被复兴更新,光华远胜起初。
作为希腊哲学的继承者,我们习惯于“两个世界”的思维——永恒的、属灵的天国和暂时的、物质的尘世。但希伯来先知传讲“两个世代”——今世与来世。[1] 唯有神是永恒的;其余的一切——从天使到蚂蚁——本质上都是受限于时空的受造物。被掳巴比伦的以色列民不致消沉,完全不是因为相信一个别处的来生,而是因为相信一个关乎今世的未来应许:复活、伸冤、永远脱离暴力、罪恶、死亡、战争与不义。
在这山上,万军之耶和华必为万民用肥甘设摆筵席,用陈酒和满髓的肥甘,并澄清的陈酒,设摆筵席。祂又必在这山上除灭遮盖万民之物和遮蔽万国蒙脸的帕子。祂已经吞灭死亡直到永远。主耶和华必擦去各人脸上的眼泪,又除掉普天下祂百姓的羞辱,因为这是耶和华说的。(赛 25:6–8)
这里说的不是不同的“世界“,而是不同政权下的不同“世代”。耶稣与保罗都经常提及这种范畴。[2] 耶稣没有说“历史的尽头”,而说“世代的末了”(太 28:20)。保罗说“今世”在罪与死的辖制下,被“这世代的神”弄瞎了心眼(林后 4:4);因人类的罪,受造之物都服在败坏之下(罗 8:19)。然而“来世”的特征则是不朽、无败坏、公义、和平,以及与上帝和圣徒相交中的喜乐。
让我们回到家庭旅行的经典桥段,其台词用先知的语言就是:“我们是活在末世了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已经到了。先知预言在“末后的日子”,耶和华的山要高举过于万岭,万民都要流归这山(赛2:2)。他们渴盼一个惟独出于恩典的赦罪及重生的新约(耶31:31–37),那时圣灵将要浇灌凡有血气的(珥2:28–32)。新约圣经告诉我们自从耶稣从死里复活,我们就已经生活在“末世”中(徒2:17; 提前4:1;提后3:1; 来1:2;彼后3:3,等等)。祂的复活启动了计时器,“这罪恶的世代”(加1:4)的时间已所剩无几。耶稣荣耀的再来标志着两个世代间的过渡。
我们在现今的末世中能预期多少“将来世代”的情景呢?拣选与称义没有“未然”之说。这些因与基督联合而得的恩赐已全然成就。圣经谈到二者时都使用了不定过去时,表示在过去已经完成的工作。称义并非某种东西“已经”开始的部分,但其余部分仍待将来完成。在此时此地的福音宣告中,我已经听见了上帝在审判日的最终判决。因此,将来的审判在称义里现在就已完全临到我。“所以我们既因信称义,就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上帝相和”(罗 5:1)。在拣选或称义上,没有“分期”实现之说。
然而,虽因耶稣的复活我们已进入末世,但现在仍在等候祂的再来。直到在新造里尽情享受那终点,在此之前,我们都在渴望旅途的终结。除了拣选与称义,其他一切几乎都要等到来世才能成全。诚然,基督的救赎工作已经在祂的生、死及复活中一次而永远地成就了。凡因祂第一次来而得救的,在祂再来时绝不至失丧。救赎之工已经“成了”。但圣经也应许我们,“最终的救赎”要到我们身体复活时才能完成(罗 8:23)。我们甚至在一节经文里就能看到“和好“的三种时态:我们藉着基督的死已经与上帝和好,因此现在正处在和好的状态中,由此保证了我们将要因祂的生得救(罗 5:10)。客观上,上帝已经使罪人与自己和好,但要完全享受这份恩赐,需要等到与祂面对面之时(林前13:12)。
信徒的“已然/未然”
自古以来,唯灵主义者(spiritualists)把身体复活的应许简化为单纯的内在重生,强调“重生”只是关乎我们非物质的灵魂的命运。另一些人则将新生淡化为仅与个人更新有关,他们更关注的是整个受造界的得赎。圣经既没有把外在重生同化于内在重生,也没有把内在重生同化于外在重生,而是将两者区分开来,分别作为完整救恩的不同阶段。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中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所以我们不丧胆。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4:16–18)
在今世,外在的世界——包括我们的身体——都在败坏、衰残、死亡;但与此同时,我们灵里却已复活(参弗 2:1–5),并且效法基督,越来越像祂。我们的外表看似正逐渐崩坏,但内里我们却活着,并且越来越年轻。保罗说“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这并不是在追随柏拉图的思想。保罗对“可见”与“不可见”的比照,是建立在历史角度上“已然”与“未然”的对照:我们现在所见的,与将来所要见的。他不是在说,“我们的身体正在衰败,但我们终会摆脱身体而成为不可见的、永远的存在。”相反,他是在告诉我们,“如今我们的身体正处在败坏的状态,但到那时它将得享荣耀的状态。”他稍后就给出了明晰的阐释:
我们原知道,我们这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必得上帝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深想得那从天上来的房屋,好像穿上衣服。倘若穿上,被遇见的时候就不至于赤身了。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劳苦,并非愿意脱下这个,乃是愿意穿上那个,好叫这必死的被生命吞灭了。为此培植我们的就是上帝,祂又赐给我们圣灵作凭据。(林后5:1-5)
保罗使用了典型的柏拉图式语言,但却另辟蹊径,语带幽默。基督徒盼望天家,但原因却是“好像穿上衣服。倘若穿上,被遇见的时候就不至于赤身了”。什么?这太让我们外邦人惊讶了。我们将来是荣耀的灵体啊,怎么还会怕赤身露体呢?保罗说,现在我们在肉身里负重、叹息,“并不是愿意脱下这个,乃是愿意穿上那个,好叫这必死的被生命吞灭。”换句话说,这些会朽坏的身体将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
身体从来就不是问题。罪才是问题,而罪在我们肉身的痛苦中显明出来。若灵魂永远没有身体,那就成了“赤身露体”——这对保罗来说是可怕的,尽管对柏拉图颇具吸引力!福音并不是说“必死的”最终被抛弃,而是说“必死的被生命吞灭”。我们需要的不是脱离身体,而是脱离身体的必死性及败坏性。
简言之,这个因痛苦而叹息的身体,有一天也要因荣耀而欢欣。从外面看,信徒身上没有什么能力或荣耀。然而我们里面却是一天新似一天。保罗说,上帝为“这善工”所给的凭据,就是内住的圣灵。我们之所以相信,并不是因为能亲眼看见、能绘图描述,或能在晚间新闻里播报出来,而是因为我们听见了上帝所应许的那永不落空的福音。
“已然/未然”与教会
全球的教会都没有属世的权势和荣耀。然而,正是借着世界看为软弱的方式及其视作愚拙的福音,基督正在征服万国。“耶稣从殿里出来的时候,有一个门徒对他说:‘夫子,请看,这是何等的石头,何等的殿宇!’耶稣对他说:‘你看见这大殿宇吗?将来在这里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不被拆毁了’”(可 13:1–2)。随后耶稣开始教导,将有一段漫长的历史,其间的新闻头条将充斥着战争、暴力、自然灾害和逼迫。只有等到福音传遍天下,基督才会再来;因为只有那时,祂才会带着祂的整个国度,以人子的身份驾云降临(太 24:30–31)。在以色列之前或之后的一切国,都将化为废墟。万有都要震动,惟有基督的国度永立不动(来 12:26–29)。
借着道的传讲、圣礼的施行,以及圣徒的关怀与团契——这些并不吸引眼球的“营销手段”——基督的国度在不断进展。不要下道去往“道德商城”或“虚荣集市”。却“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既看见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来10:24–25)。说实话,教会会很乏味。我也会很乏味,你若仔细想想,你也一样。这很正常。日复一日的例行公事容易让我们忘记:公共敬拜乃是上帝的大使馆的庄严集会。祂从祂丰盛的产业中将恩赐赐予祂的大使馆,我们因与基督同为后嗣而在这产业中有份。你的弟兄姐妹正是那永恒国度里的王子和公主。
想一想耶稣在比喻中所描绘的祂国度的画面。令门徒着迷的是圣殿那“何等的石头”,与此相反,耶稣把自己的国比作一盏灯台上的小灯。祂说,这国好像一粒极小的种子,枝叶却能覆盖全地。这国又像一场筵席,然而第一批受邀者却回复说:“那天我得去洗头。”直到今天,世上的许多显贵——包括宗教领袖——也不会在日历上标注这个活动。于是王的仆人便到巷口小路去召聚酒徒和娼妓,应许他们王的筵席上还有免费的空位。
谁能想到,以你我作活石的基督身体这座殿,竟会取代并超越希律那壮丽的建筑?然而,上帝藉着外在的(圣道与圣礼)赐下内在的。基督统治的内在表征与外在表征并不割裂,而是彼此交织。圣灵使我们预尝基督的荣耀,使我们的天路历程不致过于艰辛。
然而,这两个世代并非彼此隔绝。我们不能忽视圣灵论(即关于圣灵的教义)。在楼房讲论(约14–16章)中,耶稣解释说,祂肉身将要离开,但却不会撇下祂的门徒为孤儿。与此相反,我们如今最需要的,是基督在父的右边在我们的肉身中作我们的王,同时圣灵开启我们的心去拥抱福音。正如加尔文所说,如果我们没有在此时此地与基督联合,那么祂客观成就的一切就是徒然的(《基督教要义》3.1.1)。基督已经成就了救赎,而如今圣灵正在施行救赎。
圣灵把来世的真实带入今世,如同那只鸽子叼来一片新叶带给挪亚,以此作为生命的证据。《希伯来书》的作者认为圣灵就是在教会将这些恩赐带到今世。在教会,人“蒙了光照”(受洗),“尝过天恩的滋味,又于圣灵有份,并尝过上帝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来6:4–5)。
无论在何处传讲福音、施行圣礼,旷野中就开出花园,正如“一块田地,吃过屡次下的雨水,生长菜蔬,合乎耕种的人用,就从上帝得福”(来6:7)。
奥古斯丁写作《上帝之城》的背景是异教徒将罗马城的陷落归咎于基督徒,但这部著作至今仍当是我们的案上珍馐。今世的政治、经济,以及各种世俗的社会救赎方案都在崩塌,而基督的国度仍在持续推进。而且可见的教会本身也一团糟,有羊在外,有狼在内。不仅如此,它还是一个选民与非选民的混合体,而且其中的选民也多徒负其名。然而,每一间地方教会依然是恩典的大使馆,从上帝领受赦罪之恩,并向他人差派和好的使者。
世界中的“已然/未然”
如果没指望自己或教会拥有外在的权势与荣耀,那么我们就不必惊讶于世界正变得越来越糟而非越来越好。耶稣并不比保罗在历史观上更乐观。在橄榄山上(可13;太24),耶稣教导说,新闻头条会越来越可怕,但福音仍将完成使命,传遍世界。
耶稣的这整篇讲论都聚焦于福音的推进。祂只字未提基督教要孕育出伟大的文明和国家。世界每况愈下,但福音仍将传到地极。“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太24:14)。
现今这邪恶的世代究竟会在什么时候终结呢?是当报纸新闻能对应上圣经经文吗?是当共同市场国家建立起来吗?还是当联合国的政治领袖是敌基督?都不是,是当福音传遍天下末期才来到。那时,耶稣将得着父所赐给祂的国度及来自各支派的选民,他们要一同作王直到永远(启5:9)。
在《马太福音》中,耶稣说祂来是要“复兴万事”(太 17:11)。当“复兴”这个词有定冠词时,是指向一个特定的事件:tê palingenesia(太 17:11),就如大写的“7月4日”有特指一样。事实上,把它译作“新的生日”是相当恰当的。[3] 耶稣对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这跟从我的人,在万物复兴的时候,人子坐在祂荣耀的宝座上,你们也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太 19:28)。[4] 彼得也宣告说:“天必留祂,等到万物复兴的时候,就是上帝从创世以来藉着圣先知的口所说的”(徒 3:21)。
因此这复兴将发生于耶稣再来之时。它将“化诅为恩,无远弗届”。
受造界新的生日确实将是普世性的。 创造主就是救赎主。那位“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的上帝,绝不会背弃他所造的。不过这复兴始于现今个人内心的重生。若圣城之民仍是悖逆者,那圣城会是怎样的呢?除非不敬虔的人得称为义且得着复活的新生命,否则与上帝和好岂不成为虚谈?即便成圣也要等到基督再来时才能完全,所以在今世里的内在更新,绝不足以打造一个完美的社会。耶稣的复活使“新的生日”得以开启。
结论
你我都在日渐衰残,但里面却在日益更新。教会外面软弱愚拙,但里面却刚强荣耀。此处的里面和外面并非对应柏拉图的灵魂与死时可摆脱的“尘世羁绊”,而是指在罪和死统治下的身体及可见世界,与在公义和生命统治下的身体及可见世界。
“未然”不会一蹴而就地成为“已然”。基督是开始,是死人复活初熟的果子,然而凡与祂联合的,其更新乃是从里面开始,并最终达至外面的复兴。此刻,我们的肉身正在衰残——它必须死去,好让死亡终结(林前 15:36)——与此同时,全地都有人正在里面复活并得着新生命,且在基督里日益强健。耶稣再来时便是彻底的“万物复兴的时候”。那已在信徒心中开启的更新,届时将延至江河海洋、山岭平原、城市郊野;那时,这世上的国要成为基督的国。
在此之前,我们不能指望福音会把世界变成基督的国度,把教会变得完美,或把我们变成荣耀中的圣徒。但在枯燥的旅途中,我们可以对彼此多些耐心,也对上帝的应许多些耐心,知道就在这路上,祂会为我们摆设荒野中的筵席。不要灰心气馁,也不要偏离方向。每当一个罪人重生,每当一个忧虑的信徒在听道、圣餐、或同路人的手中感受到基督的手,那来世的光芒便穿透黑暗,照进邪恶的今世。
我想,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我们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不但如此,就是我们这有圣灵初结果子的,也是自己心里叹息,等候得着儿子的名分,乃是我们的身体得赎。我们得救是在乎盼望。只是所见的盼望不是盼望,谁还盼望他所见的呢?但我们若盼望那所不见的,就必忍耐等候。(罗 8:18, 22–25)
注释
- 参见 D. S. Russell, The Method and Message of Jewish Apocalyptic, 200 BC–AD 100(伦敦:SCM,1964),尤见第 269 页;另参 C. Rowlands, The Open Heaven: A Study of Apocalyptic in Judaism and Early Christianity(重印本,俄勒冈州尤金市:Wipf & Stock,2002),尤见第 355 页。
- 耶稣在福音书中有此区分(太 12:32;13:49;19:28;24:3;可 4:19;8:38;10:30;路 18:30;20:35);保罗书信中也屡见不鲜(林前 2:6;10:11;弗 1:21;加 1:4;提前 6:19),《希伯来书 》6章5节亦有提及。
- 几章前,马太说到希律的生日时,用了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希腊词 genesiois(太 14:6)。
- 奇怪的是,ESV 把 palingenesia 翻作 “new world”(新世界)。此处我采用 NIV 的译法。
译者:Lois
英文原文:https://www.modernreformation.org/resources/essays/are-we-there-yet
作者:麦克·霍顿
麦克·霍顿博士(Dr. Michael S. Horton,又译作荷顿或何顿),加州威敏斯特神学院(Westminster Seminary California)梅钦教席系统神学与护教学教授;全美广播电台White Horse Inn主持人;《现代宗教改革》杂志主编;曾与2001至2004年担任认信福音派联盟主席;他曾于1996年被《今日基督教》杂志评为“五十位四十岁以下福音派领袖”之一;现为北美联合改革宗教会牧师;著作丰富。已译作中文的著作有:《基督徒的信仰》、《没有基督的基督教》、《应许的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