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早些时候,Sola 与 圣十字圣公会教堂(Holy Cross Episcopal Church)和中佛罗里达教区(Diocese of Central Florida)合作,在奥兰多附近举办了一场名为“捆绑破碎:耶稣如何向罪人和受苦者传递恩典与真理”(Binding the Broken: How Jesus Ministers Grace and Truth to Sinners and Sufferers)的会议。
麦克·霍顿(Mike Horton)的第一篇讲道——“一位体恤人的大祭司”(A Sympathetic High Priest)——内容丰富、真诚且非常鼓舞人心。在他的演讲中,麦克探讨了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一部著作中的大段文字,尼采或许是当代(后)现代思想和文化背后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
尼采的思想及其对现代世俗文化的影响受到了基督徒许多应得的批评,尤其是他对我们扁平化、破碎化的自我观念以及我们当代对“试图创造自己的身份和意义”的痴迷所作出的贡献。然而,尼采的思想如果运用得当,也可能是有益的:就像一股凛冽、清冷的微风,将你唤醒,让你对先前没有注意到的、正在酝酿的危险风暴更加敏感。
对于我们这些经常感受到现代文化正在变得波涛汹涌的人来说,了解更多关于我们当前哲学和文化气候的这个重要来源,将会使我们受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希望能更好地关注“天气”。最重要的是,我们将被鼓励将我们的信心只放在永活的上帝身上,祂的战车驾驭着——并翱翔在——每一朵雷鸣的乌云之上。
“没人理解我……如果你真的了解我,你就不会喜欢我。没人知道真正的痛苦是什么滋味。而最不可能明白我的那一位——就是上帝。因为上帝在那「高天之上」;上帝是圣洁的、是公义的、不能被试探的。祂离得太远了——祂不懂。祂是我最不想倾诉的对象。
我宁愿和我的治疗师谈,也不敢和上帝谈这件事。这件事太深、太可怕了,我不想让任何人知道,更不想和上帝谈。上帝是审判罪人的那一位,而不是理解他们的那一位。
或许祂会怜恤我,或许这是上帝面对我这可怕罪行时唯一的反应。因为如果你相信上帝,你就会相信祂是无所不知的——全知是上帝的“基本属性”。祂了解我,但这反而让我更难受。祂是全地的审判者,比我更了解我自己——祂摇头叹息着看着我,说:‘可怜的麦克啊,浪费了那么多潜能。’”
一个可怜的人,会比一个被上帝离弃的人更好吗?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思考过这个问题。书中有个章节讲到“最丑陋的人”,他就是那个亲手杀了上帝的人。查拉图斯特拉在一个街角发现了这个怪物般的人。你可以想象,遇到这样一个流落街头、不想要别人同情的人。这个鄙视施予同情者的人,声称自己杀了上帝。他说上帝必须死。
“他用那双看透一切的眼睛看着,他看到了人的深渊和渣滓,所有隐藏的耻辱和丑陋。他以看到一切的眼睛观看——他看到世人的深底,看到一切世人隐瞒的耻辱和丑陋。他的同情不知羞愧:他爬到我的最肮脏的角落。这个最好奇的人,最过于纠缠不休的人,最过于同情的人必须死去。他总是看我:我要对这样一个目击者进行报复——否则,我不想活下去。看到过一切的上帝,也看到过世人的上帝:这位上帝必须死去!让这样的目击者活着,世人无法忍受。”最丑陋的人如是说。
的确,上帝的道会潜入我们最肮脏的角落。这正是今天要讲的经文(希伯来书第4章)所说的——上帝的道像一把利剑,刺入良心,洞察一切,揭露最隐秘的黑暗。它像手术刀一样,把我们剖开、显明,使我们再也无法为自己找借口(4:12–13)。我们不能再把罪推卸给别人——「是你给我的女人」(创3:12)、「魔鬼让我这么做的」、「是外邦人、是人文主义者、是犹太人」。不,上帝的审判要显明一切,连我们最肮脏的角落也不例外。
这就是希伯来书第4章这一段经文的开头。但接下来,传道人却转向一个远比「怜悯」更大的福音。
这就是我们的经文,我希望能触动你——特别是当你有时觉得自己像“最丑陋的人”或“最卑微的人”时:
“我们既蒙留下,有进入祂安息的应许,就当畏惧,免得我们中间或有人似乎是赶不上了。……因为有福音传给我们,像传给他们一样;只是所听见的道与他们无益,因为他们没有信心与所听见的道调和。……但我们已经相信的人得以进入那安息……所以,我们务必竭力进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学那不信从的样子跌倒了。
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并且被造的没有一样在祂面前不显然的;原来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我们既然有一位已经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就是神的儿子耶稣,便当持定所承认的道。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祂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祂没有犯罪。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来4:1-10)
我特别要聚焦在第11到16节:
“所以,我们务必竭力进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学那不信从的样子跌倒了。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并且被造的没有一样在祂面前不显然的;原来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
从律法的警告转到福音的安慰:
我们既然有一位已经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就是神的儿子耶稣,便当持定所承认的道。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祂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祂没有犯罪。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
在第1到13节,在第1到13节,传道人对听众发出了警告:
“有福音传给我们,像传给他们一样;只是所听见的道与他们无益,因为他们没有用信心与所听见的道调和。”
他们听见了同样的福音,但并没有以信心回应它。第2、4、6、10、13节都带着急迫的警告,指向神的立约子民:不要回到犹太教,不要回到律法的行为中,不要回到摩西的中保身份上。
那就像倒带电影。你已经受洗,已经宣认信仰,已经花了多年时间听道、领圣餐,甚至外表上可能与信徒无异。但作者提到了旷野的一代——那一代人,曾出埃及,见神的奇事,却因不信而倒毙在旷野。这真是令人惧怕的警告。但随后,第14到16节从严厉的警告转向了在基督里的福音安慰。我们如今有了更美的约,有更美的应许,也有比摩西更美的中保。
摩西不被允许进入应许之地,摩西自己因他的道德败坏而被禁止进入应许之地。但耶稣,那位更伟大的约书亚,带领我们进入那永恒的安息。
我们分三部分来看:首先,我们看到一位荣耀的大祭司;然后,一位体恤人的大祭司;最后,一位满有恩典的大祭司。我会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体恤人的大祭司”这一点上,因为它真正触及了我们今天在这里的原因。
荣耀的大祭司
首先,希伯来书的作者或传道人说,基督是一位荣耀的大祭司。“大祭司”这个称号在书中已经多次使用,还有“上帝的儿子”。利未支派的祭司常被称为“上帝的儿子们”。我认为,称耶稣为“上帝的儿子”,既指祂是父的永恒之子,也指祂是按照麦基洗德等次的大祭司。祂是一位荣耀的大祭司和上帝的儿子,但也像我们一样受过试探和苦难,只是没有犯罪。这是多么奇特的并置:一边是至高的荣耀,另一边是极深的卑微与忧伤。
作者早先称祂为“我们所承认的大祭司”(3:1)。 这里的“承认”在希腊文中是 homologias,即“信仰告白”或“认信”的意思。
祂就是我们在信经中所承认的那位大祭司——正如我们今早在崇拜中所诵的信经一样。但传道人向他主要的犹太听众逼问: “你所拥有的中保是怎样的中保?”, “你真正需要的是怎样的中保?”如果你回到那些影儿——旧约的祭祀与律法—— 那你就没有一个最终的、一次成全的赎罪祭; 你也没有真正与神的和好。你究竟想要怎样的大祭司?是那位你能在圣殿中看见、看祂进入幔子至圣所的大祭司,还是那位已经彻底终结献祭制度的大祭司?祂已经“经过了诸天——就是神的儿子耶稣”。祂是荣耀的大祭司。
从来没有哪位大祭司做过祂所做的。 旧约的祭司进入幔子时,那幔子上绣着星辰,蓝底如天,象征祂穿过地界进入天界;但耶稣却穿越了那幔子所预表的真实的诸天。
“你要给祂起名叫耶稣,因为祂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太1:21) “耶稣”(Yeshua)是一个与我们一样、却又完全不同的人。祂是神的儿子,不仅在于祂的身份,更在于祂的作为。祂从地上升天,并非为逃离世界,而是为成全世界的救赎。 祂穿越诸天,坐在父的右边, 统管一切仇敌,直到祂把撒但践踏在脚下。
而在此期间,祂为我们祈求。
祂为我们祈祷,比我们祷告祂还多。祂始终为我们代求——而祂的祷告总是蒙应允。祂穿越地上的幔子,成就父所交托的一切工,如今坐在父的右边得荣耀。 祂是荣耀的大祭司。
体恤人的大祭司
祂如今已得荣耀,却仍是一位怜悯人的大祭司。这对我们来说似乎再平常不过——我们习惯于看到描绘耶稣温柔怜悯的图像:祂怀抱小羊、祂与井边的妇人交谈。我们对这种“温柔的耶稣”形象太熟悉了。但在耶稣那个时代,这样的弥赛亚形象其实极为反常。
当时人们所期待的弥赛亚,是上帝主权的强有力代表,是一位君王。祂被认为会来临、驱逐罗马人、重建犹太的神权国度。
因此人们必须“整顿自己的行为”,成为圣洁的民族——完全与外邦人分别——好使弥赛亚降临。 “上帝不会差遣弥赛亚,除非你们先预备好自己。但当你们预备好了,弥赛亚就会称你们为义,驱逐你们的仇敌,并施行最终的审判,使你们在应许之地得着永远的命运。从那时起,以色列的疆界将扩展至地极。” 这就是耶稣时代犹太人普遍对“弥赛亚”的期待。因此,弥赛亚被想象成以色列历史上最尊贵、最荣耀的王。然而,我们都知道,从祂出生的情境起,祂在世上的样貌是多么“不尊贵”。
我们与耶稣有一种“本性的联合”。我们是家人,是弟兄姊妹。传道人在希伯来书 2:11 强调:我们同属“血肉之体”。 神子并没有取用天使的本性,也没有取用某种天界的肉体,而是取了我们的人性。 就像在家庭聚会上,人们会说:“你看起来真像你爸爸/叔叔。” 或“你有你母亲的眼睛。” 耶稣也有马利亚的 DNA——祂是真正的人。
我们的信条——《比利时信条》(Belgic Confession)第 18 条,与《三十九条信纲》(Thirty-Nine Articles)类似地宣告:
“祂确实取了真实的人性,带着一切软弱,只是没有罪。祂在蒙福童贞女马利亚的腹中,由圣灵的大能感孕,而非由人的行为所生。祂不仅取了人的身体,也取了真实的人魂,使祂成为完全的人。
因为人的灵魂和身体都堕落了,所以祂必须取了两者,好救赎两者。
反对再洗礼派(Anabaptists)的异端——他们否认基督取了祂母亲的肉身——我们承认基督确实有份于儿女的血肉。
祂是大卫的子孙,按肉身是大卫后裔所生,是童贞女腹中的果子,是妇人所生,是大卫的枝子,是耶西根上的嫩条,出于犹大支派,按肉身为犹太人所生,是亚伯拉罕的后裔。
因为神子要拯救亚伯拉罕的子孙,所以祂必须在各方面与他们相同,只是没有罪。如此,祂就真是我们的以马内利——神与我们同在。”
在本段经文中有两个希腊语 kata(“照着…”)短语: “在一切事上与我们相同”,以及“照着一切事,惟独没有罪”。我们的人性本身并非天生有罪。当耶稣取了我们的人性时,问题便是——祂是否取了堕落的、有缺陷的人性?
答案是:不是。祂取的是堕落之前亚当与夏娃的真实人性。祂取了“人性”本身。
从神学上说,人性并非“本质上”有罪;罪是“附带的”,不是“本质的”。那是后来的事件造成的,不是我们被造时的本质。我们成为罪人,是因为发生了一件事,而非因为我们天生就是罪人。上帝创造我们本为美好,但我们各人偏行己路。像羊一样,我们生在罪中。
想象有史以来最圣洁的人——祂所经历的试探,必然比我们所面对的任何试探都更剧烈。
那位圣洁的上帝成了肉身!我们常说:“祂太圣洁了,不可能理解我,祂只是审判者。”但正是那位上帝,亲自来到地上,走近贫穷人、罪人、妓女——那些知道自己需要救主的人。
在旷野中,撒但用“权力”来试探耶稣。这说明撒但认为,这也许是耶稣的“弱点”。“圣子可能不会喜欢这肮脏的世界,”撒但或许想,“我可以给他一点权柄,只要他稍微向我让步一点。” “只要一点点的妥协,一点点的敬拜,一个小小的姿态——向凯撒捏一撮香,向路西法俯首——我就把世界的国度都给你。” 撒但诱惑耶稣说:“你可以得着一切国度、权力与财富,不必再作‘多受痛苦的人’。‘多受痛苦的人’有何益处?我能给你健康、财富、快乐。”
但那意味着向撒但屈服,使弥赛亚无法完成救赎的使命。我们要记得,这里讲的是耶稣的人性。雅各书 1:13 说:“神不能被恶试探。”这是对的。但耶稣作为永恒的圣子、与神同等,却成为历史上受试探最深的人。
祂无罪的圣洁,并不像一个尚未接触电视的孩子那样的“天真无邪”;那不是单纯的无知,也不像一个斯多葛派哲人那样远离情感、超然物外地活在所谓的“宁静幸福”中。耶稣乃是将一切情感、热情都完全指向父与父的旨意。祂成全了我们所破坏的每一条诫命;祂过了一个完全公义、完全圣洁的生活,在试探中忍耐,拒绝撒但,用“出自神口的一切话”为食,成为那末后的忠信的亚当。凡与祂联合的人,都因信而被算为有祂的义。
我们与祂一同在试探中联合:“祂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来 4:15)。我提到骄傲与权力——撒但在这里集中攻击,就像他诱惑亚当时一样。他想:“这招对人类很有效;耶稣是完全的人,我也要试试。”骄傲、权力、财富与荣耀——这就是试探的内容。
耶稣也曾受恐惧的试探。想想祂在拉撒路的坟前。约翰福音第十一章所用的那个动词,并不是单纯表示“哭泣”或“流泪”;那动词与“马扬起前蹄、发出嘶鸣”是同一个词。你看过中东地区的葬礼吗?至少在电视上——人们不是像英国人那样“保持冷静,继续前行”,而是扑倒在棺材上痛哭、呼号。这就是耶稣在拉撒路坟前的情形。祂面对着那最后的仇敌——死亡;那也将夺去祂自己的生命。耶稣直视死亡的面孔,却仍然宣告:“拉撒路,出来!”
所以,耶稣受过恐惧的试探。祂也必然受过贫穷、疾病、孤独的试探;并且还要忍受来自自己所创造、所立约的百姓加诸祂身上的羞辱与凌辱。
“凡事受过试探”,并不意味着祂经历过我们每一种具体的罪,而是指一切类别、各样类型的试探。
然而我们也在救赎中与祂联合。祂既是大祭司,也是祭物——那无瑕疵的羔羊;祂不仅如此,还以祂主动的顺服成全了全然的义。让我们再看祂的试探:
- 面对骄傲与权力——耶稣以对神与人的仆人之心回应:“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 面对恐惧——祂以信靠回应。
- 面对贫穷与疾病——祂以赐生命与盼望给绝望之人回应。
- 面对孤独——祂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新群体。
- 面对羞辱与凌辱——祂以怜悯、公义与怜惜回应。
然而,若没有福音,“祂无罪”这句话对我们而言只是更大的定罪,不是吗?
“耶稣都能做到,你为什么不行?耶稣能从死里复活,你早上起床都起不来?”这只是更多的审判。
因此,耶稣以祂无罪所带来的好消息并不是:“效法我的榜样。”我们固然要效法祂,但那是命令。
福音的好消息不是“跟我学”,而是“看看我为你所成就的!”审判已结束!你不再被审判!神不是勉强怜悯你——神爱你;神已向你施恩。
满有恩典的大祭司
因此,我们有一位施恩的大祭司。这是这一段经文的最后部分。注意第十四节的开头:“既然我们有……”
我很喜欢这一点:“既然我们有。”在第十五节再次出现:“因为我们有……我们有什么呢?‘一位施恩的大祭司。’我们有耶稣。”
这太奇妙了,不是吗?这不仅仅是一位强大、能压倒一切的君王,要来建立帝国统治并粉碎任何阻碍祂的人。这是一位充满同情、施恩的大祭司,你可以拥有祂。你可以拥有上帝!因为祂在耶稣基督里变得微小。在基督里,上帝是可以被拥有的。这位超越一切、主权至高、全知、圣洁、公义的上帝,你可以在耶稣基督里拥有祂。
这就是陈述性的基础,是构成传道人命令的应许,即在第十四节中“要坚守我们所承认的道”,以及“可以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
坚守(Hold fast)。你知道(有人会说)“只要对信心有信心。只管相信。更努力地相信,更坚定地相信。你只是需要更多的信心。”他说的不是这个。他说:“既然我告诉你们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基于这个基础,唯一合理的事情就是坚守你们的认信。”
这段对基督作为我们大祭司的认信——这个 homologia,即我们所作的“认信”——以“坦然无惧地(with confidence)”坚守并靠近施恩的宝座作结。为什么是“坦然无惧”?我们怎能如此坦然无惧地去做呢?
回想我们谈话的起点:上帝是那位看清我最肮脏角落的主,等等。那么,为什么(还要)坦然无惧呢?甚至在我们正被污秽的私欲、贪婪、骄傲和愤怒所试探的那一刻,我们又如何能来到这圣洁的上帝面前呢?(我们可能会想)“我要等到克服了这些之后再说。”
不,你唯一能来到上帝面前的方式就是带着你的罪——因为你总有罪要带给祂。这是我们作为罪人来到上帝面前的唯一条件。讲道者没有说:“好吧,先来吧。上帝可能有点生气,但祂太仁慈,不会审判你。” 也没有说:“先做点忏悔,清理自己,也许在炼狱里呆几年,多献一点什一奉献,然后我们再谈。”
不。他说:“带着信心来。” 这位大祭司何等宝贵,我们可以带着信心来到,找到施恩的宝座,而不是审判的宝座。你可知道上帝的宝座是多么可畏?回到以赛亚,看他异象中上帝坐在宝座上的威严。那使他恐惧到说:“我祸哉,我灭亡了!我口唇不洁,住在口唇不洁的人中间,因为我亲眼看见以色列的圣者。”但如今,我们可以带着信心来到施恩的宝座,而不是审判的宝座。祂已经赎了我们的罪。
我们来“为的是……”我非常喜欢这一点。这是一个表示目的的子句(hina clause)。我们来“为的是”要寻得那不配得的怜恤和恩惠。而不是怀着“希望能找到”的心态而来。我们是带着信心前来,为要得着。那是我们能来到祂面前的唯一方式。我们来到祂面前,为要得着随时的帮助。我们来到祂面前,为要得着那份恩典,恰好在我们束手无策、走投无路的那一刻所需要的恩典。恰是时候,基督为不敬虔的人死(罗马书 5:6)。恰是时候。祂在我们的患难中帮助我们。呼求祂吧。恰是时候。什么叫“恰是时候”?就是当你是个罪人的时候。恰是时候。我们能来到祂面前的唯一方式就是:作为罪人。
结论
耶稣不仅是以色列历史上最荣耀、最高举的大祭司(按麦基洗德的秩序),祂甚至降卑得比任何先知、祭司或君王都低。不要因为我们承认的大祭司所受的羞辱与痛苦而厌弃祂——祂的羞辱甚至超过了“最丑陋的人”。不要移开视线。《希伯来书》的作者告诉我们:正是在那苍蝇嗡嗡、鲜血滴落的十字架上,上帝才在世界的历史上最充分地彰显出来。正如加尔文所说,那是我们找到施恩座的地方:
这种确据的根基在于:上帝的宝座不以赤裸裸的威严来震慑我们,而是以一个新名字——“恩典”来装饰,每当我们躲避上帝的面时,就应该永远记住这个名字。单单默想祂的荣耀,只会使我们绝望和惧怕。祂的宝座是何等可畏,所以祂用恩典像旗帜一样披覆在祂的宝座上,以此来吸引我们亲近。
那么,你会对尼采的“最丑陋的人”说什么呢?
“因为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祂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祂没有犯罪。所以我们可以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悯,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 就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
让我们祷告。
天父,感谢你赐下我们的救主,祂是超越摩西的中保,是更伟大的约书亚,祂带领我们进入了安息日的安息,进入了永恒的应许之地。我们还没到那里,但我们与祂如此紧密地联合,以至于我们不可能不与祂一同坐在天上。求你将我们的心思意念坚定在那个应许上,好让我们能坦然无惧地前来,为要得着我们在恰是时候所需要的那份恩典。
奉耶稣的名。阿们。
译者:Julia
原文:https://www.modernreformation.org/resources/essays/a-sympathetic-high-priest
作者:麦克·霍顿
麦克·霍顿博士(Dr. Michael S. Horton,又译作荷顿或何顿),加州威敏斯特神学院(Westminster Seminary California)梅钦教席系统神学与护教学教授;全美广播电台White Horse Inn主持人;《现代宗教改革》杂志主编;曾与2001至2004年担任认信福音派联盟主席;他曾于1996年被《今日基督教》杂志评为“五十位四十岁以下福音派领袖”之一;现为北美联合改革宗教会牧师;著作丰富。已译作中文的著作有:《基督徒的信仰》、《没有基督的基督教》、《应许的神》等。